部审浙人美版初中美术七年级下册《鲁迅与美术》教学设计

  浙美版《鲁迅与美术》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美术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2课,属于“综合・探索”学习领域。教材通过对鲁迅美术作品的整理、品读,让学生走近鲁迅,亲近鲁迅,了解鲁迅的艺术修养与民族精神。让学生看到他忧国忧民,无所畏惧的批判精神的同时,也是一位热爱艺术、热爱生活、热爱亲人朋友的鲁迅。课中通过分析鲁迅的美术设计作品,捕捉他与美术的渊源;通过探讨珂勒惠支的版画作品,感知版画朴素、厚重的艺术风格;理解鲁迅对珂勒惠支作品推崇的根源来自美术作品所蕴含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帮助学生觉察到艺术与文学之间殊途同归的内在联系。认识到鲁迅倡导和扶植中国新兴木刻运动的深远意义和巨大贡献,从而立体鲜明地认识艺术的鲁迅和他的民族精神。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已经较为了解鲁迅鲜明的文风及其深刻的文学影响力,但对他扶植与倡导中国新兴木刻版画运动与发展的贡献鲜有所闻。教学中教师要结合七年级学生知识求知欲望强、喜欢追求独立自主的年龄特点,做出贴近时代社会、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设计,通过情景再现、合作探究形式,鼓励学生大胆交流,培养其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质疑的批判精神,从中领悟鲁迅与美术的密切关系。三、教学目标

  1.通过赏析珂勒惠支的版画作品,了解鲁迅与木刻版画的渊源,感受木刻版画的艺术魅力,理解鲁迅对木刻版画发展所做的贡献。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在作品的赏析、解读、研讨过程中感受鲁迅的艺术审美,理解鲁迅的艺术主张,认同鲁迅的民族精神。

  3.学会大胆表述,学会积极分享,理解美术创作与时代生活的密切联系。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解读珂勒惠支的版画作品,了解鲁迅与美术的渊源,理解文学与艺术的密切关系。难点:体会鲁迅的审美情趣与艺术主张,感悟鲁迅“民族魂”的精神内涵。五、教学课时一课时六、教学准备:

  1、教具:课件、木刻版画工具材料2、学具:收集鲁迅书籍及相关图文资料。

  七、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引发思考。

  1、教师活动:说一说你所知道的鲁迅,他是怎样的一位人物形象?你有哪些有趣的听闻?2、学生活动:各抒己见。(有说鲁迅通过文学来拯救中国、有说鲁迅的文笔辛辣、冷峻、带有很强的批判性,也有说鲁迅虽然严肃、不苟言笑,但还是有人情味儿的等等。)3、教师活动:出示木刻版画作品,请学生猜一猜他们是鲁迅笔下哪些人物?并思考这些人物带有哪些共性特点,描绘的是哪一阶层的人物群体?4、学生活动:发表观点。[!--empirenews.page--]

  5、教师活动:对学生的观点予以汇总肯定。展示鲁迅亲手设计的书籍装帧作品,引导他们走近鲁迅,发现一个热爱生活与艺术的鲁迅。

  [设计意图]用鲁迅话题直接导入课题,简要明确,帮助学生发现另一个不一样的鲁迅,同时为鲁迅推崇珂勒惠支的版画作品埋下伏笔。(二)作品赏析,审美探究。

  1、教师活动:介绍鲁迅与美术的渊源。举例鲁迅小时候手描的土偶像、画在植物标本上的《猫头鹰》、收藏的南阳汉画像等,从中感知鲁迅对艺术的热爱。

  2、学生活动:对鲁迅与《猫头鹰》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表述。(猫头鹰在黑暗中瞪大眼睛,越黑暗的地方,它越要瞪大铜铃般的眼睛,这很像鲁迅的个性,他也乐意用猫头鹰来形容自己。)

  3、教师活动:出示珂勒惠支的木刻版画作品《德国的孩子们饿着!》、《面包》和《反抗!》,探究鲁迅之所以喜欢珂勒惠支作品的原因何在?珂勒惠支刀下的人物形象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4、学生活动:根据学案任务,进行分组讨论(四人一组)。

  5、教师活动:巡视到各小组,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惑点,寻找珂勒惠支木刻版画作品与鲁迅文学作品之间的链接点。

  6、学生活动:每小组代表发言,表述自己对作品的见解。

  7、学生活动:课堂演绎珂勒惠支木刻版画作品《面包》中的母子三人,感受那份无助与悲哀,映照出战争时代的伤痕。

  8、教师活动:总结:珂勒惠支作品的最大特征就是充满感情。她作品中透露出的母爱如同巨大的火焰,经久不息。罗曼.罗兰曾评价她说:“凯绥.珂勒惠支的作品是现代德国最伟大的诗歌,它照出无限的困苦和悲痛……”,她的版画作品立足现实生活,充满情感张力,跟鲁迅

  文字中的批判反抗精神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9、教师活动:出示1937年,侵华日军轰炸上海招片,播放遭受战争苦难的叙利亚儿童视频,再次引发学生对战争与和平的思考。

  [设计意图]走进鲁迅的美术世界,品读珂勒惠支的版画作品,模拟画面场景、观看叙利亚战争视频,这一系列活动的设计目的是为了加重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品质感,发挥学习共同体作用。促进学生认识到优秀的艺术和文学作品应该直面社会生活,应该为唤醒民众斗志发挥引领鼓舞作用,从而领悟鲁迅“民族魂”的内在力量。三、课堂演示,了解版画。

  1、教师活动:介绍版画的刻刀工具,直观演示木刻版画的印刷过程,并将它与中国笔墨线条进行比较。[!--empirenews.page--]

  2、教师活动:提出问题:在众多的美术形式中,鲁迅为什么选中了版画,又为什么全力去提倡版画艺术?引导学生对鲁迅推动版画运动这一举措的真正意义产生追问。

  2、学生活动:根据教师提供的实体木刻版画,观察、触摸版画的肌理效果,分析其黑白语言的艺术魅力。

  3、学生活动:思考、交流、讨论、表达

  4、教师活动:归纳:鲁迅本人的阐释:其一:“当革命之时,版画用途最广,虽极匆忙,顷刻能办。”其二:他认为木刻“是正合于现代中国的一种艺术。”

  [设计意图]直观演示木刻版画印刷过程,可以帮助学生认识版画的艺术语言风格和它重复使用的便捷性;通过比较中国笔墨,感知不同艺术造型的表现力,更好地理解鲁迅倡导、扶植版画运动和培养年轻艺术家的用意。四、课堂拓展,升华主题。

  1、教师活动:今年刚好是北大120周年校庆,能说说北大校徽的设计特点吗?2、学生活动:陈述观点。

  3、教师活动:补充说明:鲁迅设计的北大校徽,突出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是“五四”前夜先进知识分子高举民主与科学大旗,对人的价值、尊严、个性与创造精神进行肯定与张扬的表现。鲁迅思想的深度及其批判精神,使他对美术具有宏观而精微的鉴赏力,对本民族艺术和外来文化之间的关系持理性的态度。他特别强调大众艺术,认为艺术是纯净的,不能掺假,拒斥虚伪,纠正偏颇,趋向中和,归于静穆。

  4、教师活动:提出问题:我们今天的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你觉得这个时代需要鲁迅这样的人吗?鲁迅精神在当下会不会过时呢?

  5、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后陈述观点。(有的学生认为鲁迅非常爱国,而爱国精神是永远不会过时的;有的认为鲁迅精神的核心是关注民众命运,有批判精神。这种精神无论在什么时代都不会过时;现在中国处于发展阶段,虽然在进步,但发展过程也需要批判精神,纠正一些错误的行为,所以我们需要鲁迅这样的人物)

  6、教师活动:肯定各个小组的发言。展示艺术家笔下的各种鲁迅形象、学生自编自导自演鲁迅主题课本剧,借以说明我们怀念鲁迅的最好方式是阅读他的书籍,走进他的艺术世界,从中吸取精神力量的滋养。

  [设计意图]通过解读北大校徽,延伸展示鲁迅的艺术主张;通过对“鲁迅精神”的探讨,弘扬鲁迅精神应该代代相传,引发当代青少年的爱国之情与为国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empirenews.page--]

  八、教学课后反思

  1、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固然要发挥引领导向作用,但自己的主观教学意图是否在这节课中有点用力过猛的感觉?感觉自己的教学语言多了点,宁可自己少讲,也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探讨交流空间。

  2、贪大求全的心理要抛弃。一堂课装不下太多的目标,要把这堂课的核心目标落实下来。我觉得自己在这节课中目标定位上还可以做到细化、量化。

  3、木刻版画和中国画笔墨的直观演示对照这一环节设计,是不是很有必要?舍弃后者其实影响不大。

  4、《鲁迅与美术》除了这样上,还可以换一种思维设计课堂,让它更轻松、更有趣些。这些问题有待我去思考觉察。  希望各位专家和同行提出宝贵意见,帮助指正,谢谢!


上一篇: 山东教育出版社二年级下册美术教案《中国民间美术.蜡染.扎染》

下一篇:部审湘美版初中美术八年级上册《笔墨千秋》教学反思

最新文章

闽ICP备19000089号-2

听课站教案网 轻松教学 享受快乐生活

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您的利益,请告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