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第八章《食物的消化与吸收》教学设计

  七年级下册第八章《食物的消化与吸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食物在人体的哪里发生变化;第二部分是食物怎样发生变化;第三部分是食物是如何发生变化的。这些内容不仅是第八章的重点,也是整本书的重点内容之一,为学习后面“人体内的物质运输”和“健康地生活”等章节打下了基础。鉴于对教材的上述理解,根据生物新课标的要求,我对教材进行了如下整合:本节分配课时为三个课时,第一课时学习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第二课时学习食物为什么要消化?第三课时学习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在这里主要说明第三课时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概述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2.列举消化道不同部位的吸收功能。

  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科研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向学生渗透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培养学生热爱生命,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为今后工作和学习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打下基础。

  (3)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素质。

  [教学重点]

  小肠的结构与吸收功能相适应。

  [教学难点]

  描述小肠结构特点,解释小肠为什么是吸收的主要器官。

  [设计思路]

  本节内容是“营养物质的吸收”。教材主要介绍了小肠的结构和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功能。小肠是人体内主要的吸收器官,其结构与吸收功能相适应是生物体结构与功能适应的典型表现。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这一教学思想的体现。在教学中,根据教材所设计的探究实验结合“亲自做”,启发学生思考小肠结构特点与营养物质吸收功能相适应。关于消化道不同部位的吸收功能,主要强调小肠是吸收的主要场所,然后由学生阅读完成。因此,将引导学生探究小肠的结构与吸收功能相适应作为本节教学的重点。

  [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前面的学习,对消化系统的一些器官的位置、形态、功能的学习已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但对消化系统的吸收功能的理解会有所偏差,有待教学中给予纠正。

  [教学方法]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运用的教学策略是:问题导学,讲授、讲练结合、学生讨论交流、实验观察、思考。

  [学习方法]

  采用“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法。学生通过各种学习活动,让学生动手做一做、动脑想一想、动耳听一听、动眼看一看、动嘴说一说,让他们在五动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形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而达到课程目标。

  [课前准备]

  学生分组2人1组

  鸡的小肠、培养皿、放大镜、显微镜、小肠切片、消化系统挂图、纸、计算器、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展示课件:胖子与瘦子)

有的人吃得再多仍然很瘦,有的人吃得很少也发胖,这是为什么呢?

小结:看来,人体的消化吸收与体态的胖瘦有密切的关系。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食物在人体内是怎样被吸收的?

 

学生讨论回答:与消化和吸收功能有关

 

问题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课题《营养物质的吸收》

新课教学

板书《营养物质的吸收》

自主学习

教师(展示课件:阅读P14(1-2段)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什么是营养物质的吸收?

哪些营养物质可以被直接吸收。

哪些器官有吸收功能?)

 

学生阅读教材、思考、讨论回答:

水、无机盐、维生素、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

等营养物质进入血液的过程。

胃、小肠、大肠等器官有吸收功能。

带着问题阅读,培养自学能力,面向全体学生

 

教师总结

板书:1、吸收的概念:营养物质进入血液的过程。

2、吸收的器官:胃、小肠、大肠

学生记笔记、画重点

帮助学生归纳梳理

(展示消化系统课件)教师在图上指出消化器官,请学生说出该器官的吸收功能。

 

学生讨论回答:

胃能吸收部分水、酒精

大肠能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部分维生素

绝大部分营养物质在小肠吸收。

培养自学能力,阅读能力、

教师强调消化道的不同部位的吸收功能是不同的。

提出问题:为什么绝大部分营养物质在小肠吸收?小肠有哪些结构特点与之相适应呢?

 

讨论交流

设疑,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

合作探究:

 

活动1(解剖观察鸡小肠的结构)

 

 

 

 

学生实验

 

 

教师展示课件(小肠结构示意图)

1.每小组一段小肠,顺肠管剪开肠壁,对课件上的图,找到小肠环形皱襞,注意皱壁的排列。用手摸皱壁的表面有什么感觉?

2.指导学生按照操作步骤,每人剪下一块小肠壁,用放大镜进行观察。

3.指导学生用显微镜观察小肠壁切片,对照课件上的图,认识小肠绒毛的结构。

 

 

 

 

学生两人一组、解剖观察、交流、讨论、思考小肠的结构特点。并记录。

 

 

学生带着问题,动手操作、培养实践能力、交流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素养,突破重难点。

学生展示实验结果

教师提问:经过探究,小肠壁有哪些结构特点?

 

学生讨论回答:有小肠皱襞、小肠绒毛。小肠绒毛壁和毛细血管壁很薄

引导学生观察小肠的结构特点

 

活动2:制作小肠结构模型

学生实验

课件展示(纸做的小肠模型)教师指导学生制作,每组2张长纸一张短纸,将一张长纸折成扇形作为小肠的内壁,短纸作为外壁,另一张长纸作对照。

比较小肠内外表面积的差异。

 

两人一组制作小肠结构模型,并计算小肠外壁与内壁表面积的比值,并将结果写在黑板上。

 

 

 

启发示学习制作模型,攻克教学难点,

培养动手能力

学生展示实验结果

提问:小肠皱襞、小肠绒毛等结构对小肠吸收营养物质有什么作用?

讨论回答:可以增大小肠的吸收面积。

让学生形成功能与结构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自主学习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14-15,与自己的结论作对比

补充自己的认识。

 

培养表达能力

 

教师总结:(课件)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人体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是小肠,因为小肠细长,内表面有许多环形皱襞和小肠绒毛,使表面积大大增加,绒毛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绒毛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这样的结构特点使营养物质很容易被吸收而进入血液,再由血液运送至全身,用于全身的生命活动

 

学生倾听、记笔记

帮助学生归纳、梳理,理解重点内容

课堂检测

教师出示课件:完成下列练习:1、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的主要场所是

A.口腔B.胃

C.大肠D.小肠

2、下列叙述中,哪一项与小肠的吸收功能无关

A.小肠内表面有环形皱襞

B.小肠长约5


    上一篇: 七年级生物下册《合理膳食与食品安全》教案

    下一篇:《人类的食物》教学反思

    最新文章

    闽ICP备19000089号-2

    听课站教案网 轻松教学 享受快乐生活

    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您的利益,请告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