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2011版初中美术八年级上册《寄情山水》教学设计


TAGS: 寄情山水

  《寄情山水》教学设计

  一、导入:

  1、老师:人与自然的关系亲密无间,我们在欣赏山水风景的时候,其实是把自己的心境与情感投映在风景之中的。这节课,我们将通过赏析历代名家的山水画作品,体会画家寄托在山水之中的情感与山水画中的意境之美。

  2、老师:在正式欣赏画作之前,你们想不想像画家一样,一览大好河山呢?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一段安徽黄山的视频。我们来一起欣赏。二、新知探究

  老师:随着朝阳缓缓升起,山间的雾气开始升腾,将山石淹没其中。滚滚云雾,仿佛仙境,让人神往。(视频播放过程中板书,一、意境)

  1、画家感受到的黄山是否和我们一样呢?他们又会如何表现呢?先看陆俨少的这幅《黄山图》。

  结合你们刚才观看视频的感受,你们觉得陆俨少这幅画面中着重表现的是黄山风景的哪个特点?

  生:舞,烟雾缭绕,雾气升腾。

  师:观察的很仔细。陆俨少的作品很讲究“气韵生动”,尤其重注线条的变化。画中山石,树木,甚至云雾,都是运用不同的线条去表现的。特别是表现云雾的线条,灵动而富有变化,婉转飘逸,使他所表达出来的黄山,给我们一种宛若仙境、宽广飘逸的意境之美。

  3、再来看另外一幅作品,这幅黄山图,又体现了黄山风景的什么特征?生:雄壮,连绵不绝,层层叠叠。

  师:同学们感受得非常好,在这幅作品中,线的运用比较少,更多的是用墨色的浓淡来描绘山石。用浓墨重彩的大笔触,表现出黄山的雄壮。山峰层峦叠嶂,绵延不绝,使画面产生出一种悠远而又神秘的意境。同样是描绘黄山,画家之所以表达出来的意境各不相同,你们觉得有哪些方面的原因呢?

  待学生发表意见后总结:大家说的都非常好,意境的表达依赖于很多方面。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两个,那就是山水本身的特征——景,和画家对于山水的理解与感受——情。也就是画家画在画面之中的景色本身,和画家寄托在画面之上的某种情感的结合。我举个例子,假如今天是周末的早晨,我们睡到自然醒,一睁眼就看见窗外细雨蒙蒙,雨水拍打在树叶上,仿佛动人的乐章,多么美好的景色!但是,如果今天是星期一,我们匆忙起床上学,看到窗外又下起了雨,什么心情,哎呀,什么破天气,我还要上学呢!同样的景色,为什么会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因为在景色里,融入了我们不同的心境和情感,心境不同,感受到的景色也不同。所以说,意境不仅是景色本身,还有融入在景色之中的情感。意境就是情景交融![!--empirenews.page--]

  4、画家在山水作品中怎样做到情景交融呢,我们来看一副作品。

  截取《寒江独钓图》中的人物,问:他在做什么?钓鱼。这是我从一副山水作品里截取的画面。我们单看这一个人物,只知道他是在钓鱼,似乎感受不到意境。那么我们来看整个画作。现在有什么感觉?

  画面中的人,在哪里钓鱼?你们会用什么词去形容这个江面?江面宽广,浩瀚。清冷。没错,一片宽广浩瀚的江面上,只有他一人,一舟,一杆而已。其他地方几乎都是空白,画家为什么要留出这么多空白呢?这些空白有没有什么作用?没

  错,正是这留白,体现了江面的宽广,又是这宽广,让我们感受到了寒意。同时这个留白还有一个作用:它给我们留出了一个想象的空间!仿佛画面之外,还有更宽广的江景,还有无限延伸出去的空间!

  现实中的江景,一眼看过去应该还有更多的内容,山石树木甚至是对岸的楼宇。但是画家刻意只在画面中留下这一人一船,就是为了突显出他感受到的这一种意境,并通过画面表达出来。所以,能通过景物,引发我们的共情与联想。这就是山水画里所表达出的意境。而意境,是画面之外的景色与情感的延伸,是画家的情感融于自然景观而营造出的氛围。意境也是中国山水画的灵魂所在!结合我们看到的景色,体会到的意境,你能为这幅作品取一个名字吗?这是南宋马远的《寒江独钓图》。看来同学们已经和画家心意相通,志趣相投了。

  5、接下来,让我们来欣赏另外两幅山水作品,体会不同的意境之美。展示《潇湘奇观图》,问:它奇在何处?哪位同学可以说说自己的想法?

  画中山峦起伏,充满动感的云雾在山间翻转,山石被笼罩在云雾之中,给我们一种非常朦胧飘渺的感受。全图都是用墨色画出,没有添加其他的色彩。整幅画面也没有明显的线条,没有对山峰、树木作具体细致的描写,为什么不画啊?对,恰恰是这种对细节和色彩的舍弃,才体现出画家想要表达的那种朦胧飘幻的意境。

  对比这幅画,我们再来看《晴峦萧寺图》李成。这幅画和《潇湘奇观图》有什么不同?精细很多。各种景物都描绘的细致入微。这幅画又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谁来说说你的感受?画面正中心的位置,有一座寺庙。高峰耸立于后,一道瀑布飞流直下,山间的树木光秃,树枝如爪,将寺庙掩映其中。描绘景色的线条和皴法很多。通过这些细致的手法,使画面产生出一种清冷萧疏的意境。

  6、通过这两幅画作的赏析,我们发现,意境的表达除了情感与景色交融之外,还有具体的表现方法。比如《潇湘奇观图》里用墨色的浓淡变化表现意境。《晴峦萧寺图》里精细笔墨造型去渲染意境。还有《寒江独钓图》运用画面的构图的处理来营造意境。[!--empirenews.page--]

  我们这节课重点要学习的,就是中国画当中不同于西方绘画,用来表现意境不可缺少的透视法则——三远法。让我们结合画作去理解什么是三远法。

  《漓江山水》李可染,深远法:这幅画给我们什么感觉?他采用什么角度画出这些山峦?它采用俯视角度,描绘山峦叠嶂,体现出纵深的感觉。这种透过前山而窥后山的方式,叫做深远法,多用于描绘群山,体现纵横交错,由外向里面延伸的感觉。黑板绘画深远图。所以,漓江山水用这种透视法,表现了什么样的意境?悠远神秘的意境。

  而在这一幅,《溪山行旅图》当中,意境又全然不同。因为什么?他选用的视角不同啊。采用仰视的角度,画出一座巍峨的高山,自山下而仰山巅,描绘气势雄伟的山间全景。这就是高远法。

  黑板绘画高远图。高远法在画面中,帮助画家体现了什么意境啊?气势宏伟,高山巍峨之感。好,我们来看最后一幅。《为密斋写山水图》王绂,这幅画采用的又是什么视角?平视的角度,由近而远的望过去。它体现出什么样的意境?黑板绘画平远图。很好,开阔,平坦的意境。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体现出开阔平坦的意境。小结:画家用不同的透视法则,创造出不同的意境。这些意境,往往能够打破时

  间和空间的界限,把我们的视线引发开去,导向画面之外的无限空间里,引发我们无尽的联想。这也是山水画的魅力所在。

  7、那你们想不想看,这三种透视,体现在同一副画作之中呢?我们在这幅画作中,能看到了三远法的展现吗?让学生上前指出。

  这还只是冰山一角。我们来欣赏一下全卷。在你们欣赏的过程中,老师简单介绍一下山水画的历史。

  山水本来是人物画中的点缀和衬托,依附于人物画存在,到隋唐时期才正式单独成科,与人物画、花鸟画一起,成为中国画的三大科目。发展到五代北宋时期才趋于成熟。

  我们看到的这幅北宋山水作品,是由当时的宫廷画家王希孟在18岁时创作。整幅画高51.5厘米,宽1191.5厘米。用一整匹绢布绘制而成。它以长卷的形式,描绘了连绵的群山和浩淼的江河,其中点缀着亭台楼阁、茅居村舍,水磨长桥及捕鱼、驶船、行旅等画面,绘画精细,景物繁多,气势连贯。整幅作品意境壮阔,气势恢宏,充分表现了自然山水的秀丽壮美。当时的皇帝宋徽宗在看到这幅画的时候,不禁由衷的感叹,说,这就是朕梦寐以求的江山!可以想象,画家是将自己对于祖国山河的全部热爱之情,都倾注在画面之中,才能让江山的主人,一代帝王,感同身受,发出这样的赞叹!三、演示与尝试[!--empirenews.page--]

  山水之美让人回味无穷,看了这么多,同学们想不想自己画一画呢?一副山水画包含的东西很多,有山石,树木,云水等等,我们这节课,主要学习一下画石头的方法。下一个课时,再结合树木和云水的画法,去描绘一幅山水全景。那么画石一般分四步。分别是勾,皴,擦,点染。下面请看老师演示。边演示边板书出四个步骤。讲解四个步骤的含义。

  步骤板书:1、勾勒。2、皴(cun)。3、擦。4、点染。勾:主要勾出山石的形态,结构,以浓墨为主。

  皴:是山石技法的要点,不同的山石有不同的皴法,南方山石湿润圆滑,可以用披麻皴,北方山石雄壮坚硬,可以用斧劈皴。皴的作用主要表现的是石头的凹凸起伏,前后关系,可以拉开空间。但是皴要皴在重要的地方,皴到结构上。擦:擦的时候,笔要干一点。不能急,慢慢在纸面上摩擦。进一步体现皴所达不到效果,比如石头粗糙不平的质感。

  染:用淡墨,从下至上,赋予石头湿润自然之感,要注意前后关系。点:主要是点出石苔,点出山的体积感,也能作为丰富画面的笔触。

  石头放大就是山,苔草放大就是山间树木。那就是一幅山水画的主体了。老师的山石画完了。

  请两位同学也上来试一试好不好?

  下面的同学用铅笔或者钢笔到纸面上练习石头的勾勒和皴擦。(针对学生作品进行他评,互评,教师评价。)四、总结本课内容。意境—三远法—山石画法。

  师:中国山水画不但表现了自然之美,也体现了中国人的自然观和审美意识,山水画里还寄托着画家对天地大美的无限热爱之情。希望同学们课后,多看一看我国的山水名作,感受画家展现在景色之中的意境,体会山水画的魅力,并把咱们精深的中华文化传承下去。下课。板书:《寄情山水》

  意境——情景交融。三远法。图示。画石步骤:勾勒、皴、擦、点染等。


上一篇: 人教2011版初中美术九年级下册《动漫形象设计》教学设计

下一篇:苏少2011版初中美术七年级下册《奇妙的墙》教学设计

最新文章

闽ICP备19000089号-2

听课站教案网 轻松教学 享受快乐生活

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您的利益,请告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