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对比阅读的探索与实践


TAGS:

  山东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六年级语文组

  一、设计目的。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教师应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统筹安排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基于以上认识,我们便着力于“单元整体阅读教学的研究”,结合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我们把重点放在了“对比阅读”的策略指导上。这是基于教材特点与学生的阅读能力、水平确定的。在备课过程中,我们减少了“多余情节分析,繁琐提问设计”,让“读和思”贯穿教学始终,进行有效整合。在整合过程中,我们经过反复论证将训练重点定在——既可以使学生开阔眼界,活跃思想,使认识更加充分、深刻,又可以让学生看到差别,把握特点,提高鉴赏力。因此我们选定“对比阅读”这一阅读策略进行教学指导。所谓“对比阅读”就是指把内容或形式相近的或相对的两篇文章放在一起,对比着进行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将其有关内容不断进行比较、对照和鉴别。

  二、对比阅读课教学收获。

  《卖火柴的小女孩》《凡卡》“对比阅读课”是本单元整合的第四课时。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会比阅读的方法,知道借助思想内容、表达方法方面的异同点对比,总结发现两篇文章的特点,更进一步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同时掌握这种对比阅读的方法,运用到日常阅读中。

  (一)阅读由整体到细节。

  本课的“对比阅读”策略,重在引导学生学会对比阅读两篇文章,借助主要内容、思想感情、表达方法,来发现两篇文章的异同点。

  在开课之初,结合课前的自主预习,引导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总结大家都能够找到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方面的相同点,对于课前学习给予学生充分的认可与鼓励。接着以一句“同学们,对比阅读不但要从整体比较,还要从细节入手。再来对比一下两篇文章,还有什么相同之处吗?”深入文本引导学生去发现,两篇文章如下共同点:

  1.选取“儿童”视角。

  都以儿童为主人公来写,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从儿童的视角来反映人的悲惨命运,进一步激发读者对他们命运的同情,更加深刻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突出人物命运的悲惨。[!--empirenews.page--]

  2.开篇“典型环境”的描写。

  两篇文章,在开篇都选取了对于典型环境的描写。进一步突出命运的悲惨,节日的快乐,悲惨的生活现状形成鲜明的对比。引导学生体会这种典型环境的描写所起到的烘托作用。

  3.结尾方式“以喜衬悲”。

  引导学生进一步发现两个故事结尾相同之处。引导学生总结虽然结局都是悲情的,两篇文章的结尾一个结合幻境直接描写,一个是通过梦境进行暗示,但是都表达了一种美好的愿望。进一步感受温暖的结尾更加衬托出现实生活的悲惨,看似结局是喜,实际却是悲,以喜衬悲,悲更悲。

  总结发现之后,引导学生带体会朗读,能够感受到学生对于两篇文章中主人公悲惨的命运产生了深切的同情,同时也激起了对黑暗社会制度的不满与抨击。课堂学习效果非常好。

  (二)课内阅读体会,课外阅读延伸。

  引导学生发现两篇课文不同点的部分,有这样一个设计。

  课件补充安徒生资料:

  “安徒生作为世界文学童话创始人,他的作品立足于现实,着力描写底层民众的悲苦命运,揭露社会生活的阴冷、黑暗和人间的不平,但是又具有强烈的浪漫色彩,是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完美结合的世界童话大王。”

  课件补充契诃夫资料:

  “契诃夫,十九世纪末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他的作品表达了对丑恶现象的嘲笑与对贫苦人民的深切的同情;无情地揭露了沙皇统治下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他被认为是俄国世界短篇小说巨匠。”

  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安徒生关注现实,关注贫苦人民是安徒生最突出的作品风格;了解契诃夫文笔的犀利,具有批判现实生活的特点。通过对课内文本的品析,引出作者的作品风格及写作背景,丰富学生课内阅读积累的同时激发学生课外阅读两位世界级文学大师作品的兴趣,设计特别好。

  综合来看,本堂课能较好地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点,引导学生结合已有学习经验具备一定的理解、分析、概括能力,来比较完整地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并在此基础上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关心人物的命运,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所起到的作用。更进一步并引导学生落实课程标准“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积累一定的阅读方法和自学方法,培养学生阅读、欣赏优秀作品的意识和能力。”

  三、点滴思考。

  本单元“对比阅读”课的研究,我们是依托课本教材进行了两篇文章的对比学习以及这种阅读策略的引导。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同一位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有着不同的特点,我们是否也可以拿来进行比较阅读,使学生更加全面有层次地欣赏到更多的经典作品。例如安徒生,他的作品就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创作特点。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透过作家不同时期创作的不同作品进行阅读对比,我们必然可以感触到作者漫长而更丰厚的成长历程,以及它们不断变化的创作轨迹,汲取到更为丰富的文字营养,获得更为丰厚的人生体验。这是研究过程中我的点滴思考。[!--empirenews.page--]


上一篇: 部编语文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走马灯的奥秘》教学反思

下一篇:人教五四学制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彩色的梦》课后反思

最新文章

闽ICP备19000089号-2

听课站教案网 轻松教学 享受快乐生活

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您的利益,请告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