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一对蝈蝈吹牛皮》导语设计+反思

  《一对蝈蝈吹牛皮》导语设计

  导语:

  同学们喜欢听笑话吗?老师给大家讲个笑话:希望这个笑话能给你们带来快乐。在字宝宝乐园里住了许多的生字宝宝,熊觉得自己很高贵,因为熊掌是很名贵的美食,有一天他遇见了“能”,熊很惊讶地说:怎么了兄弟,缺钱花了?你怎么把四个熊掌都卖了?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则小幽默《一对蝈蝈吹牛皮》设计理念:

  1、本单元的主题就是幽默,利用一则幽默的笑话引出笑话,紧扣单元主题。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欢乐的气氛中走入文本。3、同时也渗透了学生平时注重区别字形。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欢乐的气氛中走入文本。3、同时也渗透了学生平时注重区别字形。

  《一对蝈蝈吹牛皮》教学反思

  《一对蝈蝈吹牛皮》是一篇民间讽刺儿歌,最初流传于山东省。细读文本,这首儿歌还有一定的“叙事”色彩呢,它叙述了两只蝈蝈先吹嘘在南山吃了鸟,在北山吃了鸡,在东山吃了狗,在西山吃了驴。接着又吹嘘在关外吃了虎,东海吃了鲸鱼,牛皮越吹越大。在这时,来了一只大公鸡,两只吹得正起劲儿的蝈蝈自以为真能吃了鸡,就一齐奔向大公鸡,结果反被公鸡吃了。

  这首幽默诗在语言上独具特色:它采用了艺术夸张的手法,笔调诙谐、直白易懂、朗朗上口,读来就像两个孩子在打嘴仗,十分亲切好笑。

  一、教学“亮点”展示:1、巧借课文,多种方法识字。

  这篇儿歌幽默有趣、内容简单明了,是实践各种识字方法的最好时机。我从题目入手切入对文本的学习,相机便可以学会其中的“蝈”和“吹”字。随文利用动作表演的方式学习“碰”“伸”“捋”和“奔”。并根据儿歌中的“它们俩”记住“俩”,并和“两”进行区分记忆。利用板书动物图片对比记住“驴”和“鲸”这两个字。这种方式不仅便于学生借助儿歌的情境来记字,反过来也能通过记这些字来体会文本所蕴含的道理。彼此作用,相得益彰。同时利用“形声字的构字规律”集中识记其它的汉字,这样随文识字和集中识字相结合,我们能体会到多种方法识字的便捷与快乐,轻松地落实和巩固了教学重点,让我们如释重负。

  2、巧借朗读、领悟文章的寓意。

  这篇儿歌的语言虽然极为通俗简炼,含义却较深刻。如何在不讲解的情况下让孩子体会儿歌所蕴含的道理就是一个难题,文本关注了蝈蝈吹牛皮时的对话、动作和神态描写,适合于朗读。而有感情地朗读恰好是解决教学难点的关键之所在。

  本课可由题目引入,引发孩子们的好奇心:一对蝈蝈是怎样吹牛皮的呢?一步一步引出儿歌内容,同时相机引导孩子们说出自己的感受:它们的牛皮是越吹越大,一发不可收拾。那就把自己当成这只蝈蝈,试着读一下吧;再分角色读一读;演一演。这时不要忘记朗读方法的指导:重点在对两只蝈蝈的三种描写上,对话的声调也要读得越来越高;利用重音和停顿的方式来读出两只蝈蝈的动作,突出神气劲,增强其讽刺效果。这样抑扬顿挫地朗读和表演,逼真生动,富有感染力。[!--empirenews.page--]

  巧妙的设疑,朗读方法的运用,带孩子们进入了诗歌所创设的情境当中,不可自拔。孩子们会随儿歌的内容一起跃动,享受表演的畅快,其中的道理也不攻自破,朗读的能力便在潜移默化中形成。3、巧借对话,说自己的故事。

  本课以物喻人,引发我们不尽的思考:我们也有吹虚自己的习惯,也有说大话的经历。那就让孩子们也说一说自己“吹牛皮”的故事,借此读写结合,与蝈蝈共同体验不要吹牛皮的道理,情真意切。

  二、反思不足

  1、在实际上课过程中,在课堂推向高潮的时候,学生的课堂常规有

  些放松了。

  2、有些会认的字,比如:捋、碰、须等字在随文识字过程中,因学文需要,有侧重,学习不太到位,需要第二课时加以弥补。3、小组合作在本课没有利用。


上一篇: 长春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一对蝈蝈吹牛皮》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下一篇:鲁教五四学制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棉花姑娘》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最新文章

闽ICP备19000089号-2

听课站教案网 轻松教学 享受快乐生活

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您的利益,请告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