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的度量》教学设计,青岛五四学制版三年级下册


TAGS: 角的度量

  《角的度量》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青岛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信息窗二。教学目标:

  1、经历度量角的整个过程,发展学生找信息、提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2、认识量角器,知道它的作用,掌握角的计量单位和符号,感受1度角的大小,能读出角的度数,学会使用量角器来测量角的大小。

  3、感受数学工具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4、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合作、展示、交流、质疑、辩驳的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量角器和角的计量单位及符号,学会用量角器量角。教学难点:统一计量单位,认识量角器,学会用量角器量角。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习纸、1度角

  学生准备:量角器、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创设情境,导入角。

  师: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去工地看一看,看看你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呢?

  学生找到角。

  师:你发现了角,指一指角在哪里?

  2

  师:刚才,同学们眼睛真亮,发现了这是角,这也是角,这也是角。师指一平角,问一平角:这是角吗?

  引导学生认识这也是角,以后我们就能认识它了。

  【设计意图:创设生动情境,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增强学习数学的热情。】

  2、复习角的知识,导入角的测量。

  师:同学们发现了这么多角,想一想,你们学过角的哪些知识?学生有可能回答: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角分锐角、钝角、直角。角的大小与张口有关。

  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及时给予肯定。

  师:看来,大家对前面的知识掌握得不错。我们说,角的大小与它的张口有关,现在请大家以胳膊肘为顶点,以大臂和小臂为边,模拟一下这些角的开口情况好不好?

  学生模拟角的张口情况。

  【设计意图:通过用胳膊肘做顶点,大臂和小臂做角的两条边模拟角的张口情况,学生体会到角的大小,增强学数学的热情,也为后面探究角的准确大小奠定基础。】二、角的度量

  1、用三角板测量角

  师:通过模拟这些角的张口情况,我们体会了它们的大小,但是它们到底有多大?你有什么办法知道他们到底有多大?

  引导学生回答,可以“测量”。

  3

  师追问:用什么来量它们的大小呢?

  学生有可能说出用量角器,也有可能回答用半圆尺,也有可能回答用三角板。

  师:三角板上有大大小小的角,或许有用,那么用三角板上的角怎么来量呢?

  引导学生回答:可以拿三角板中的一个角对上去,比一比,看看角里面包含多少个我们选定的角。

  师:比一比,看看它的张口有多大。我们就用这种方法,选一个角来试一试好不好?

  选出角一,让学生拿出一号学习单,同桌两个一起用三角板进行测量角的大小。

  请三组同桌上台展示量的结果。可能出现的结果是:

  (1)用这个角量,我发现角1比这个角的几倍大得多,(2)我们用这个角量,发现角1比这个角的几倍大一些。(3)我们用这两个角量,发现角1比这两个角的和要小一些。(4)我们用这两个角量,发现角1比这两个角的和还多一些。等等。

  师询问:刚才他们测量的是同一个角1,怎么结果不同?

  引导学生回答:他们选的角都不一样,所以量出来的结果也不一样。师追问:我听明白了,他们选的标准不同,量出来的结果就不同,标准不统一,怎么办?

  4

  引导学生说出:可以选同一个角做标准。

  师: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先给大家确立一个统一的标准,大家都用这个标准来量对不对?选哪个角好呢?能量角1,还能量比角1大的,还能量比角1小的。

  学生选三角板中的一个角。

  师:如果我要量的角比选的标准角还要小怎么办?引导学生说出,可以选再小一点的那个角。师追问:如果我量的角比这个角还小怎么办?生:可以选一个再小一点的角做标准。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想法,一说到测量角的大小,学生立刻会想到三角板上的角测量,课堂就顺着学生的意愿上下去,教师指导学生用三角板进行测量,在测量中,学生会遇到测量标准不统一导致的测量结果不相同的问题,这样更容易激发学生统一测量标准、统一度量工具的欲望。】

  3、认识1度的角,统一测量标准。

  师:既然标准大了,我们可以选一个小一点的角做标准,那如果量的角比标准还要小怎么办?就得选更小的角做标准,还真是这样,国际上真就选了一个小小角做为量角的标准,它是1度的角。

  教师把1度角贴黑板上,并板书1度。

  学生打开信封拿到一度角的资料,认真地感受1度角,并谈感受。4、用1度的角量角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一度的角这么小,怎么来量角呢?[!--empirenews.page--]

  5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其他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有可能回答:只要看看角里面包含多少个1度角就可以。教师要给予肯定,并指出,量角时要先确定1度角做标准,然后再看里里面包含多少个这样的1度角。

  出示角。

  师:想一想,量角,1度角做标准,怎样知道这个角有多大?引导学生说出,需要看这个角里面包含多个少1度角。

  出示5度、10度的角,引导学生说出,因为里面包含了5个1度的角,所以是5度,角里面包含了10个1度的角,所以是10度。

  师出示120度的角,引导学生质疑:太密了,数不清楚。师生一起用做标记的方法来测量,引导学生发现,做标记也太麻烦了。

  师:数学就是把问题变简单的一门学科,数学上有这样一种工具可以帮我们解决困难。

  从而引出量角器这一工具。

  【设计意图:这部分的学习,在确定1度的角做为量角的标准后,再看看里面包含多少个1度角,这个角就是多少度,强化这种方法,为后面认识量角器,学习量角器的使用奠定了基础。】

  5、认识量角器

  师:量角器对大家来说是个新工具,要更好地利用它,就得先了解它。

  出示学习提示,①量角器上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②到量角器上找到1度的角。

  指导学生对照屏幕,仔细学习手中的量角器,在小组里介绍量角器,小组长做好分工,请一个小组的同学到讲台前介绍量角器。

  展示时,学生有可能找不到量角器上的一度角,引导学生进行提问、辩驳、补充,师生共同寻找量角器上的1度角。

  出示课件回顾,中心相当于1度角的顶点,所有的一度角都是顶点连过去的,课件演示原来的样子,把一个半圆平均分成180份,每一份都是一度,分的份数太多了,这些边连在一起,看起来太费劲了,为了看得更清楚些,把中间部分去掉,标上刻度,再去掉,就演变成了现在的量角器了。

  学生有可能提问:为什么要设计两圈刻度?教师引导:等一会大家就感受到两圈刻度的方便了。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认识量角器,找量角器上的1度角,并演示把一个半圆平均分成180份,其中的1份就是1度角,在此基础上,说明正是根据这一原理制作了测量角的大小的工具——量角器,使学生体会到:量角器实质上是1度的集合,量角的过程就是要知道角包含多少个角的单位的过程,充分认识了量角器,并知道了量角器的产生,对学生后面学习使用量角器量角时,为什么需要点跟点对齐,线和线对齐打下了基础。同时,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主寻找量角器上的1度角,并进行提问、辩驳、补充,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思考问题的能力,有助于知识的内化。】

  7

  6、用量角器量角

  师:刚才我们不仅认识了量角器,而且知道了量角器的产生,现在想不想自己测量一个角度试试?

  (1)引导学生试着用量角器量二号学习单上的角2。指一名学生到讲台展示自己的测量过程,预设学生提出以下问题:为什么中心要跟角的顶点对齐?为什么角的一条边要跟零刻度线对齐?另一条边对应的刻度有40度和140度,为什么要读40度?等等。

  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辩驳、补充,学生有可能说,只有点对齐,才能找到角里面包含多少个1度角。只有一条边和零刻度线对齐,才不用再去减一减。从0刻度开始读,另一条边对应多少度就读多少度就行,这样更方便,而从180度开始读,还需要再去减一减,太麻烦。

  可能学生提出的问题更多,或提问题的次序与上面不同,只要学生能互相辩驳、补充就可以,最后,在学生解答的基础上,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指导。引导学生观察,要知道角2的度数,只要看看它里面包含多少个1度角就行,从0度开始和从180度开始都可以得到角2里面包含40个1度角,哪个方法更简单?

  引导学生对比择优:从0度开始更简单,因为从180度开始还要减一减,容易出错。

  从而指导学生选择简单的方法来量角。

  (2)课件出示量角微课,在学生交流、总结的基础上更系统、清晰地学习怎样量角。

  8

  (3)出示用量角器量角的口诀:点重合,线重合,看零线,读度数,指导学生进行记忆。

  (4)师出示不同开口的角,指导学生读出角的度数。指出两圈刻度的意义,学生回答:为方便测量开口不同的角。

  【设计意图:为什么量角器上要有两圈刻度?为什么量角时要点对齐,线对齐,为什么不读从180度开始的刻度?等等,这些问题是学生理解的难点,鼓励学生尝试自学,展示,交流,提问,辩驳,是把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变成了我要学,而不是要我学,这样更容易启动学生的思维,通过学生们自己的努力弄明白,为什么要这样量角,更容易把知识内化成学生自己的知识。从而加深对量角器的了解,从而能灵活使用量角器。】三、巩固练习:

  1、测一测:测量角3的大小,学生交流,订正。[!--empirenews.page--]

  2、用一用:任选一个三角板,测量三角板上三个角的度数。【设计意图:让数学知识回归生活,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都学了哪些知识,一起交流一下吧。学生交流所学知识。

  【设计意图:从知识、方法、情感上引导学生回顾,培养反思习惯,促进今后更好的学习。】


上一篇: 长方体和正方体整理和复习教案,西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

下一篇:北师大2011课标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练习三教学设计

最新文章

闽ICP备19000089号-2

听课站教案网 轻松教学 享受快乐生活

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您的利益,请告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