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不懂就要问》教学设计

课文内容分析:

  《不懂就要问》是本单元围绕“学习生活”主题编排的第三篇课文,是本套教材编排的第一篇略读课文。课题序号旁的星号,提示学生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不同,略读课文需把从精读课学到的阅读方法进行迁移运用,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课题下方的学习提示,明确了本课主要学习的内容,“默读课文”提示阅读的方式,“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和同学交流你对这件事的看法。把有新鲜感的词句画来下和同学交流”提示了阅读的内容和指向。课后两个泡泡,提示了略读课文的两个学习方法,要引导学生关注并按要求进行。

  与精读课文相比,略读课文对学生自学的要求有所提高,理解的深度则有所下降,《不懂就要问》就是一篇课文内容简单易懂的记叙文,9个自然段,讲述了少年孙中山在私塾学习时,因为不明白书里说的是什么意思,壮着胆子向先生提问的故事。课文配的两幅插图与故事内容相对应,直观形象,有助于学生图文对照,理解课文内容。

  课文写的是私塾里上学的事,当时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先生的教学形式都具有时代色彩,与现在学校上课的情景相差甚远。教师需引导学生关注具有新鲜感的词句,如跟学习有关的词语“私塾”“戒尺”“挨打”,描写课堂上学生读书的词语“咿咿呀呀”“摇头晃脑”,还有虽语言通俗却蕴含道理的孙中山所说的话“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通过自主阅读感悟,同伴交流碰撞,将语文要素落实到实处。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经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已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自主阅读、概括提炼、质疑提问等方面都有所提高,在交流时也有了较好的表达意识,且在落实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上,也因经过《大青树下的小学》《花的学校》的学习,学生对如何关注新鲜感的词句有所感悟,这均是学生学习略读课文的有力保障。但因为是第一篇略读课文,学生第一次进行全篇的自主学习,故,教师还是需要在本课的教学中,时刻注意方法上的引导。

  教学目标:

  1.随文认读“诵、例”等11个生字,重点关注“挨”的正确认读,通过组词、字义理解,区分多音字“背、圈”的正确读音。

  2.发现略读课文的特点,学习略读课文的学习方法。

  3.默读课文,能运用说清起因、经过、结果及借助插图的叙述方法,说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并通过质疑提问、合作学习等方式简单表达对这件事的看法。

  4.能找出有新鲜感的词句,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

  1.学习略读课文的学习方法。

  2.默读课文,能说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并简单表达对这件事的看法。画下有新鲜感的词句,并与同学交流。

  教学难点:

  谈谈对“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的理解,并表达对这件事的看法。

  教学流程

  一、初读课文,发现不同

  (一)谈话导入,关注课题

  1.有一位伟人,习近平主席曾用三个伟大来评价他,评价他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 他是谁呢?他,就是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几千年封建制度的伟大革命家——孙中山先生(课件出示孙中山图片)。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孙中山小时候读书的课文。

  2.齐读课题:3*不懂就要问

  3.看了课题,你有什么发现。

  4.小结:带星号的课文是略读课文。(板书:略读课文)

  (二)发现不同,了解学法

  1.打开课文看一看,略读课文与之前的课文有什么不一样。

  2.学生交流。

  预设一:课题下方的学习提示

  请一位学生读学习提示,其余学生边听边想从学习提示中可知我们要有哪些学习任务。

  交流梳理:通过默读课文的方式,完成①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和同学交流对这件事的看法,②把有新鲜感的词句画下来和同学交流。(板书:明任务)

  预设二:课后没有要写的生字和课后练习,多了两个泡泡。

  略读课文可以读得粗略一些,了解课文大意就行。在初读时,如果有个别的字不认识、个别的词语不理解,也没有关系。(板书:粗略读)

  3.小结:明确了学习任务,还了解了学习方法,下面就请同学们用这样的方法自己先读读课文吧!

 

  二、粗读课文,了解大意

  (一)自主学习,默读课文

  1.课件出示学习提示: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把有新鲜感的词句画下来。

  (独立完成后,同桌互相交流。)

  2.学生自学,同桌交流。

  (二)反馈交流,梳理表达

  1.指名学生说。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梳理出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再引导学生将各部分内容连起来,简单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顺势教学多音字:背 圈

  出示:

   

  

  学生读词语后,引导发现“背”表示用背驮东西时读bēi,表示后背、记忆等情况时都读bèi;“圈”表示养家畜的棚栏时读juàn,表示圆圈时读quān。

  3.请学生观察课文插图,说图意。

  请学生观察后分别说说图意,引导学生发现借助插图也能说清主要内容。

 

  三、品读课文,质疑提问

  (一)找寻问题,质疑提问

  1.课文讲孙中山不懂就问,他这一问啊,可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你知道他问了什么吗?

  2.学生汇报后出示句子:他壮着胆子站起来,问:“先生,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请您给我讲讲吧!”

  3.学生读准读通句子,并引发质疑。

  读着这个句子,你发现了什么?你有什么问题吗?

  4.梳理学生提问,形成交流的中心话题:孙中山为什么要问呢?为什么要壮着胆子问呢?

  (二)合作学习,探究交流

  1.思考、交流:孙中山为什么要问?又为什么要壮着胆子问?

  出示合作提示:先自主默读,独立思考;

  再小组交流,准备汇报。

  2.各小组在合作提示下学习、交流。

  3.汇报交流。

  预设一:先生从来不讲。

  出示句子: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读书。那时候上课,先生念,学生跟着念,咿咿呀呀,像唱歌一样。学生读熟了,先生就让他们一个一个地背诵。至于书里的意思,先生从来不讲。

  (1)学生汇报孙中山要问的理由。(板书:先生从来不讲)

  先生从来不讲,这听起来可真新鲜。请同学们再读读这一段,看看还有哪些给你带来新鲜感的词语或句子。

  (2)学生划找,汇报。

  (3)重点交流:私塾。

  私塾是什么呢?(指名说)

  到底对不对呢?老师这里有私塾的图片和介绍,一起来看看。

  图片定格后课件出示:私塾是古代家庭和教师个人开办的教学场所。私塾里的老师叫塾师,也叫先生。(教师读)

  看了图片、听了介绍后,你们觉得自己对私塾的理解对吗?(指名说)

  (4)小结:在私塾读书与现在完全不一样,我们学着在私塾里读书的样子合作读一读第一自然段。

  预设二:孙中山不懂

  出示句子:孙中山读了几遍,就背下来了。可是,书里说的是什么意思,他一点儿也不懂。孙中山想: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

  抓住“一点也不懂”和“糊里糊涂”等词感受。(板书:自己不懂。)

  预设三:先生严厉

  出示句子:这一问,把正在摇头晃脑高声念书的同学们吓呆了,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

  先生拿着戒尺,走到孙中山跟前,厉声问道:“你会背了吗?”

  (1)抓住同学们“吓呆、霎时鸦雀无声”和先生“拿着戒尺、厉声”等词感受先生的严厉。(板书:先生严厉)

  (2)重点聚焦“戒尺”。出示戒尺实物,让学生说说对戒尺的了解。

  (3)小练笔

  (课件出示课文插图二)当先生手拿戒尺,走到孙中山跟前,同学们会怎么想,孙中山又会怎么想。请写下来吧。

  请学生练笔(选择其一进行):

  ●当同学们听到孙中山提问,同学们想:________

  ●当先生手拿戒尺,走到孙中山跟前时,孙中山想:__________

  (4)汇报展示后小结:当大家都以为先生要拿着戒尺打孙中山的时候,却出现了这样一幕(课件出示课文第六七自然段),请学生看语段,并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小结:这一幕在如今的课堂并不少见,但在私塾的课堂上却显得那么新鲜,请把这具有新鲜感的一幕,同桌之间合作读一读。(第三至第七自然段)

 

  四、理读课文,明理导行

  (一)谈话交流,突破难点

  1.结合板书总结:孙中山面对只要求学生背却从不讲意思,又这么严厉的先生,还能大胆地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最后还让先生把自己不懂的问题详细地讲解了一遍。学到这儿,老师有个疑问,先生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变化呢?(交流后板书:勤学好问)

  2.怪不得,当有同学问孙中山向老师提问怕不怕挨打的时候,孙中山笑了笑,说:(课件出示:“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

  朗读句子。

  3.总结:读着读着,老师觉得孙中山说的这句话很有意思,真有新鲜感,里面包含着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呢!那就是——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吗?你又是怎么做的?

  (二)积累语言,拓展阅读

  1.把“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摘抄到书签。

  2.读一读《孔子的故事》

 

  板书设计:

   

  


    上一篇: 统编教科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六单元教学目标及各课文语文要素

    下一篇:统编三年级语文《大自然的声音》教学设计

    最新文章

    闽ICP备19000089号-2

    听课站教案网 轻松教学 享受快乐生活

    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您的利益,请告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