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2001课标版九年级上册《马说》教案


TAGS:

  《马说》教案

  一.教育目标:

  1.积累相关的文言词语,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

  2.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领会作者的情感。二、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分辨其中的议论和记叙。

  2.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千里马”、“伯乐”、“奴隶人”的深层含义。三、课时安排一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

  师:《马说》是韩愈的一篇短文力作,是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马说》,学习名作。首先,请大家大声地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板书:马说)

  (二)初读课文,正音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示例: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2.挑生读,师正音

  师:下面老师要找三位小韩愈来表演朗读,每人读一段。(1)生难字

  尽粟一石(sù)(dàn)

  骈死于槽枥之间(pián)(cáolì)(2)通假字袛.(zhī)辱于奴隶人之手通“衹”美不外见.(xiàn)通“现”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sì)通“饲”其真无马邪.(yé)通“耶”3.生齐读课文

  (三)跳读课文,翻译积累

  师:接下来请大家结合课下注释把课文用白话文译说一遍,不用读课文。下面,请大家解释下列词句的意思,并梳理虚词“之,而,其,以”的多重含义。1、生自由梳理重点词句,积累虚词

  骈:两马并驾且:尚且,况且或:有时才美:才能和优点(古今异义词)等:

  等同,一样

  尽其材:充分施展出它的才能。尽:使„充分施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策之不以其道:鞭打它不按照驾驭千里马的方法其真无马邪:

  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马之千里者:日行千里的马(倒装句,宾语前置)(齐读强化)2、小组合作交流自学结果3、全班展示,师明确总结

  对学生不能解答的问题,教师酌情给予点拨,明确总结。明确:

  其:其.

  真无马邪(表示推测、反问的语气)食之不能尽其其.材(代词,它的)而:千里马常有,而.[!--empirenews.page--]

  伯乐不常有转接,但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

  食也承接

  执策而.

  临之表修饰之:袛辱于奴隶人之.

  手助词,的马之.

  千里者定语后置的标志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千里马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音节助词,不翻译以:策之不以.其道按照不以.

  千里称也用(四)品文析马,感悟寓意师:“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说明议论,也可以叙事,但都是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那么《马说》的第一段陈述了作者怎样的观点呢?

  明确: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好,请大家用波浪线画出来。板书:伯乐千里马)

  师:“然后”一词强调了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性的作用,而“常有”和“不常有”之间的矛盾则暗示了千里马的不幸是必然的。那么,韩愈笔下的千里马有哪些不幸的遭遇呢?生自由回答: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2.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3.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师:下面,请一位同学读一下这几句话。如何才能读出千里马的不幸呢?请注意句中加红的8个关键字——“不”。师:读得很好。他通过强烈的否定语气读出了千里马被辱没的悲惨经历。那么,千里马被“辱没”是谁造成的?请大家速读课文,从中圈画关键语句。(生自由回答)

  明确: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伯乐不常有,有志难伸,有才无处发挥。其真不知马也。

  师:“食马者”的不知是千里马不幸的根本原因。下面,请大家再次齐读课文,看看文中传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可从“食马者”的角度,也可从千里马的角度来谈。)生1:我从第一段里读出了作者对千里马的同情和痛惜。

  生2:我从第二段中读出了作者对“食马者”的不满和悲愤。生3:我从第三段中读出了作者对“食马者”的辛辣嘲讽„„

  (学生自由发言,师引导三名学生有感情朗读,读出作者的不满、悲愤)

  师:如何读出作者的各种情感呢?抓住两个字“语气”,今天老师教大家三种方法来表达不同的语气:用句子内部的停顿、注意句中关键词的语气和句末虚词的语气。示例:安求/其能千里也?其/真不知马也。[!--empirenews.page--]

  师:可见,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至关重要。那么,韩愈写这篇文章仅仅是想告诉我们伯乐非常重要吗?我们来看一下链接。回顾一下韩愈的简介。

  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现在河南孟州)人,唐代散文家、诗人,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自谓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写作背景: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幕下,郁郁不得志,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师:韩愈,乃唐宋八大家之首,文章被誉为“文起八代之衰”,对于这样的旷世之才,又有着怎样的经历呢?正所谓“不平则鸣”!我想,韩愈更想通过本文告诉大家,他就是一匹怀才不遇的千里马。

  明确:本文通篇写马,亦是在通篇写人。如果“千里马”比喻像韩愈一样的人才,那么“伯乐”比喻善于发现人才的贤士,“食马者”比喻摧残人才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本文是一篇托物寓意的说理文(托物寓意:借客观事物或景物来抒述主观的情思,蕴含文题的主旨,或评析某一事物,来说明一个深刻道理的方法。)(五)小结

  总结:本文以托物寓意的手法,通过千里马的遭遇,表达封建统治阶级不识人才、摧残人才的不满与愤懑,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渴望被赏识、重用的心理。

  结尾:30岁的韩愈怀才不遇,写《马说》呼唤伯乐。50岁的韩愈却已官至兵部侍郎、吏部侍郎等要职,并在政治上较有作为。可见,是千里马,终归会遇见赏识自己的伯乐。最后,请大家合上书,我们一起高声背诵《马说》吧!


上一篇: 人教2001课标版七年级上册《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

下一篇:语文2001课标版八年级上册《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最新文章

闽ICP备19000089号-2

听课站教案网 轻松教学 享受快乐生活

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您的利益,请告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