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海国记(节选)/沈复》教案设计


TAGS: 海国记

  第十课:海国记(节选)/沈复

  自古以来,苏州与海,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与水为邻的苏州人相信,是大海恩赐的千万细流,滋润了这座千年古城。而苏州历代的文人墨客笔下,也不乏描述大海的笔墨,其中不得不提的,就是争议与惊艳并存的《海国记》了

  苏州人沈复的《海国记》

  世人知道沈复,皆因《浮生六记》,其实仔细计较起来,世人知道的不过是《浮生六记》的前四卷而已。《浮生六记》中,“六记”分别为:卷一《闺房记乐》、卷二《闲情记趣》、卷三《坎坷记愁》、卷四《浪游记快》、卷五《中山记历》和卷六《养生记道》。清朝王韬的妻兄杨引传在苏州的冷摊上发现《浮生六记》的残稿,只有四卷。1936年,林语堂将《浮生六记》四篇翻译成英文,并猜想“在苏州家藏或旧书铺一定还有一本全本”。

  2008年6月,山西收藏家彭令发现了沈复同时代人钱泳《记事珠》一书的手稿,并从中寻找到重要文献依据:一、该书《册封琉球国纪略》一篇抄录自《浮生六记》之《中山记历》初稿本《海国记》;二、该书有“浮生六记”一条,专门谈及沈复及其创作。

  《海国记》的重见天日,让我们得以了解到这位苏州先辈眼中的大海之美

  沈复笔下的那片海

  《海国记》主要记叙了《浮生六记》沈复出使途中的见闻。“嘉庆四年,岁在己未,琉球国中山王尚穆薨。世子尚哲先七年卒,世孙尚温表请袭封。中朝怀柔远藩,锡以恩命,临轩召对,特简儒臣。”沈复的旧识赵介山先生充正使,约沈复偕行,沈复的思量很有点苏州人的小心思:“余以高堂垂老,惮于远游。继思游幕二十年,遍窥两戌,然而尚囿方隅之见,未观域外,更历瀴溟之胜,庶广异闻。禀商吾父,允以随往。”自此,沈复与大海的亲密接触开始了。

  “五年五月朔日,随荡节以行,祥飙送风,神鱼扶舳,计六昼夜,径达所届。” “初二日,午刻,移泊鳌门。申刻,庆云见于西方,五色轮囷,适与楼船旗帜上下辉映,观者莫不叹为奇瑞。或如玄圭,或如白珂,或如灵芝,或如玉禾,或如绛绡,或如紫紽,或如文杏之叶,或如含桃之颗,或如秋原之草,或如春湘之波。向读屠长卿赋,今始知其形容之妙也。”寥寥百余字,沈复当年所见的海上美景便历历展现与读者眼前。

  “初四日,亥刻起碇,乘潮至罗星塔。海阔天空,一望无际。余妇芸娘,昔游太湖,谓得天地之宽,不虚此生,使观于海,其愉快又当何如?”这里将大海与太湖相比,颇有趣味,恐怕也有沈复这样的苏州文人,才对这样的对比有深刻的感悟吧![!--empirenews.page--]

  “初九日,卯刻,见彭家山,列三峰,东高而西下。申刻,见钓鱼台,三峰离立,如笔架,皆石骨。惟时水天一色,舟平而驶,有白鸟无数,绕船而送,不知所自来。”

  沈复当年得见钓鱼岛,没有今人眼里浓重的政治意味,恐怕在他眼里,那只是航海旅程中一个小小的插曲而已。而在失而复得的这本《海国记》中,还记录这许多沈复眼里大海的有趣之处。

  “入夜,星影横斜,月光破碎,海面尽作火焰,浮沉出没,木华《海赋》所谓‘阴火潜然’者也。”与对云霞的感叹不同,夜晚的星光又一次撩动读者的心弦。

  海上几日,沈复一行也并非一帆风顺,从《海国记》里,我们也能窥探大海壮美下隐藏的危险。 “初十日,辰正,见赤尾屿。屿方而赤,东西凸而中凹,凹中又有小峰二。船从山北过,有大鱼二,夹舟行,不见首尾,脊黑而微绿,如十围枯木,附于舟侧。舟人以为风暴将起,鱼先来护。午刻,大雷雨以震,风转东北,舵无主,舟转侧甚危。幸而大鱼附舟,尚未去。忽闻霹雳一声,风雨顿止。申刻,风转西南且大,合舟之人,举手加额,咸以为有神助。”因这一场险难,沈复还作诗两首以记之:“平生浪迹遍齐州,又附星槎作远游。鱼解扶危风转顺,海云红处是琉球。”“白浪滔滔撼大荒,海天东望正茫茫。此行足壮书生胆,手挟风雷意激长。”颇能表现出当时的光景。


上一篇: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大雁归来/利奥波德》教案设计

下一篇: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窗》课文原文

最新文章

闽ICP备19000089号-2

听课站教案网 轻松教学 享受快乐生活

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您的利益,请告知。

Top